科大訊飛劍指智能家居市場:找到幕后剛需
據Strategy Analytics相關數據顯示,2017年全球智能家居市場規(guī)模大概為840億美元,,預計今年將高達960億美元,。而在未來五年內這個數字還將繼續(xù)保持高速增長,,到2023年將達到1550億美元,。
以智能物聯網為基礎的智能家居市場已經成為每一家巨頭未來布局中的必爭之地,。而關于“入口”,從亞馬遜到谷歌,,從阿里到百度,、騰訊,智能音箱都成為了他們的首選,。與此同時,,小米生態(tài)鏈體系在智能家居這條路上一路狂奔,呈現咄咄逼人之勢,。
在這場戰(zhàn)爭中,,于to B端有著常年技術積累的科大訊飛面臨著一場要打開C端市場的攻堅戰(zhàn)。對于這場“攻堅戰(zhàn)”來說,,科大訊飛沒有選擇硬碰硬,,而是選擇了toBtoC的方式。從更大的戰(zhàn)略層面來講,,科大訊飛相信在智能物聯網和智能家居這件事情上,,不是一家公司可以干成的,與其爭一時的分毫,,不如依托技術優(yōu)勢做更大的平臺,。
大有作為的非流量市場
在智能家居市場爭奪中,科大訊飛的主要力量沒有放在做第一方硬件生產商上,,也就是說它沒有選擇走爭奪流量用戶這一條路,。目前,科大訊飛正布局做一個以MORFEI(訊飛魔飛)智能麥克風為核心,、“營銷平臺+智能硬件生態(tài)+設備供應商+線下渠道和服務”的全產業(yè)鏈開放生態(tài),。訊飛智能硬件平臺總經理張陳將它比作一個“撮合各方交易的集市”。實際上,,訊飛是將智能家居的布局瞄向了生態(tài)鏈中更“靠前”的上游——系統(tǒng)集成商和地產商,,通過他們來進行規(guī)模化部署,。訊飛沒有直接要“流量”,,而是朝向了更具戰(zhàn)略意義的“體量”。
關于這個平臺的運營模式,,張陳介紹,,“房地產商希望給自己的客戶提供高端、穩(wěn)定,、體驗更好的產品,,但在智能家居方面,琳瑯滿目的方案拿到他們眼前,其實他們并不知道該如何選擇,。這時候他們會希望像科大訊飛一樣有智能化經驗的公司幫他們把關,把下游合作伙伴的產品連接起來,,形成一個可靠的閉環(huán),。而這個“平臺”的好處是,可以“揚長避短”,,充分發(fā)揮訊飛的技術優(yōu)勢,,避免其他非優(yōu)勢環(huán)節(jié)的耗損;盈利方面,,還會產生撮合交易費用,,這可以讓科大訊飛優(yōu)化直接硬件收入和技術服務費收入的傳統(tǒng)方式。
公開資料顯示,,目前,,訊飛已經和快思聰、上海東年,、深圳艾特智能,、德國摩根智能、廈門立林科技,、深圳萊克斯瑞智能家居,、成都世紀光合作用科技等智能家居產業(yè)鏈合作伙伴簽約授牌,在技術,、設備,、渠道等方面展開聯合。
而在今年的1024開發(fā)者大會上,,科大訊飛宣布將在2019年全面開放魔飛麥克風2.0的內核MORFEI Core,,方便開發(fā)者直接使用科大訊飛的AI能力及IoT能力。這意味著更多企業(yè)在未來應用科大訊飛智能語音技術的時候,,除了直接選擇MORFEI智能麥克風,,還能擁有更多的選擇空間。
輸贏尚早的競爭
在張陳看來,,如果用手機市場來比喻,,智能家居和物聯網的發(fā)展階段還在“山寨機”之前。作為直接消費者的用戶還在觀察和思考這些“智能”設備對他們是不是真的有價值,。
張陳認為,,智能音箱和各類兒童智能玩具已經到了小部分人擁有“第一臺”的階段。但是大多獲得的方式是通過送禮的渠道,,而非有消費欲望的主動購買,。對于一臺百元左右的高科技產品來說,如果用戶體驗跟不上,很快也就不用了,。在智能家居這條路上,,什么是真正的入口級產品,大家都還在探索,。
在直接toC的硬件產品方面,,哪些要交給合作伙伴做,哪些訊飛要真正自己動手做,?張陳告訴記者,,符合訊飛技術優(yōu)勢的一定是自己做的,比如翻譯機,?;蛟S市場不用太執(zhí)念訊飛何時才能推出像華為手機一樣的C端產品,因為物聯網和智能家居的玩法,,與手機和移動互聯網的玩法不盡相同,。
其實,BATJ,、小米等等公司也在充分建立自己的生態(tài)平臺,,科大訊飛的優(yōu)勢在哪里?張陳解釋,,“現在的確很多賽道的創(chuàng)業(yè)者也在做平臺,,做平臺的人也在做賽道,但IoT里面它的商業(yè)形態(tài)應該是什么樣,,大家還都在摸索階段,。”張陳認為,物聯網與傳統(tǒng)制造業(yè)的業(yè)態(tài)不一樣,,其中的環(huán)節(jié)繁多,,并不是一家可以獨享。而訊飛要做的就是保證把技術做到最好,,保持技術業(yè)內領先,,做到能夠引領行業(yè),讓用戶愿意買單,。
張陳坦言,,“究竟哪家公司對平臺思維的理解是正確的,真不好說,。”在他看來,,搭建平臺的核心就是要充分開放和共享,至少要承認別人的價值,,而不是說搭建一個平臺就是掠奪他人的數據和品牌,。“一個產品,,需要十家、甚至二十家聯合參與,,如何保證讓它們都能夠公平地享受到好處,,這都是我們要思索的。”
相關新聞:
0條評論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