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電商的尷尬:“三品一標”不齊全,、物流配送難、營銷理念落后
暑期,,在湖北讀書的大二學生小吳回到了宜良縣狗街鎮(zhèn)中營村的老家,。因為縣城里買不到便宜又喜歡的衣服,她習慣性地打開手機,,給自己買了條裙子,,還給父母各買了件t恤,總共花費不到200元,。3天后,,她等到了村里綜合服務站打來的電話,通知她去取包裹,。
經過近20年的發(fā)展,,電子商務已經成為中國經濟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其發(fā)展重心也在從城市逐漸向農村滲透,。在昆明不少鄉(xiāng)鎮(zhèn),,足不出村完成下單、付款,、取貨等已成為現(xiàn)實,。
但相對于工業(yè)品下鄉(xiāng),農產品想要借助電商渠道走出昆明,,走向更遠的地方則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產品的“三品一標”不齊全、物流配送難題無法解決,、營銷理念落后等都在制約著農產品“觸網”,。
當阿里巴巴、京東、蘇寧易購,、1號店等電商巨頭紛紛扎堆農村市場,,意圖占領電商最后一片處女地的時候,如何解決云嶺大地農產品“借網”走四方的問題,,或許才是發(fā)展本土電商更應該思考的問題。
下行通道越走越順
中營村距離宜良縣城約15公里的路程,,雖說路面條件尚可,,但單程也要近30分鐘的時間,很多快遞公司并不愿意送貨上門,。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村里偶爾有人在網上買點東西只能自己到縣城去取。
為破解“最后一公里”問題,,宜良縣供銷社想到了自身遍布各個角落的網點優(yōu)勢,,找到了經營綜合服務站的高鳳云,經與各快遞公司協(xié)商,,由高鳳云統(tǒng)一到縣城收取包裹,,快遞公司每件包裹支付1元錢。這樣,,村民足不出村甚至足不出戶就可以拿到自己購買的商品了,。
不僅如此,有感于村里人上網不方便,,宜良縣供銷社還出資購買了電腦,,牽上了網線,在綜合服務站開辟了上網體驗區(qū),,以方便村民網上購物,。
“現(xiàn)在平均下來每天會有四五十件包裹,一個月下來有1000多件,,寒暑假會更多一些,。”高鳳云告訴記者,不僅年輕人很快學會了網購,,村里一些中年人也會經常找她幫忙下單,,這些雖不能帶來直接的收入,但卻為她的綜合服務站賺足了人氣,,拉動了酒水,、飲料、零食的銷量,。
在中營村村民享受購物便利的同時,,宜良縣匡遠鎮(zhèn)江頭村周邊的村民也品嘗到了電商帶來的實惠。
李興明經營的江頭村綜合服務社以農藥、化肥等農資產品為主,,過去10來年,,他一直從經銷商手中拿貨,直到今年和一家專業(yè)農資網站“接上頭”之后,,才發(fā)現(xiàn)過去挺貴的農藥原來可以拿到這么低的價格,。
“200克的41%草甘膦,過去進價就要7元左右,,售價一般要八九元,,現(xiàn)在售價才2.62元,其他一些產品價格比這個還要懸殊,。”李興明說,,根據網站方的要求,銷售價與進價保持一致,,但對方會給予6%—10%不等的返點,。
為了踐行銷售價與進價一致的承諾,李興明在門口放置了一塊醒目的價格公示牌,,上面有十多種農藥的品名,、規(guī)格、售價等信息,,吸引了不少周邊村民前來采購,。
上行之路依然很窄
看到農村電商蓬勃發(fā)展勢頭的宜良縣供銷社當然并不滿足于破解“最后一公里”,他們更想把當地特色的農產品借助電商推廣出去,。
2015年8月,,宜良縣供銷社注冊成立了宜供萬容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并以“愚公宜商”為品牌展開推廣運營,。“愚公宜商”囊括特色農產品零售與大宗交易,,是全市供銷系統(tǒng)中第一家電子商務服務平臺,同時在阿里巴巴,、供銷e家,、農邁天下等多個平臺推廣運營。
宜良縣大鵬堅果產銷專業(yè)合作社理事長陳光是電商的受益者之一,。借助電商,,合作社上半年實現(xiàn)大宗農產品交易4800多萬元,包括豌豆,、玉米,、板栗、大頭菜等在內的農產品均實現(xiàn)了線上交易,。
相關新聞:
0條評論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