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遞易推自助終端“小黃筒” 反向切入寄件端
據悉,,快遞柜企業(yè)速遞易計劃推出線下自助寄件終端“小黃筒”,。速遞易之前主營業(yè)務是快遞柜,在社區(qū)提供包裹代收服務,,但目前來看,,快遞柜是門重資產生意,雖然能帶來高流量,,但盈利模式面臨困局,。基于這一考慮,,速遞易把目光從“最后一百米”轉向“最先一百米”,。
此前速遞易也曾嘗試依托線下的 5.6 萬個快遞柜來切入寄件業(yè)務,,但問題在于,如果把收寄業(yè)務都放在快遞柜上,,會影響隔口周轉率,。速遞易還曾推出寄件邊柜,但邊柜都和收件柜綁定在一起,,成本高,,密度低,對于寄件業(yè)務來說不能最快觸達用戶,。
小黃筒外形類似曾經的郵筒,,采用非固定樁設計,適合擺放在硬化過的地面環(huán)境,。內部搭載了太陽能供電裝置,、GPS 跟蹤定位裝置、GPRS 數據傳輸裝置和超聲波測距模塊,。安裝在室外可利用太陽能自行充電,,室內環(huán)境下可接入電源充電。滿載狀態(tài)下可承載 20 件鞋盒大小的快遞,。
使用流程方面,,用戶通過手機端 app 掃描小黃筒上的二維碼,點擊“取快件袋”,,快件袋柜門會打開并彈出裝有寄件袋的小球,;裝袋完成后,再點擊“開投件口”,,把快件放入投件口后關門,,即可完成投寄。
小黃筒預計在 7 月底量產,,速遞易 VP 李雁彬告訴 36氪,,量產后小黃筒的成本約為快遞柜的三分之二左右。且 7 月初會在上海進行投放試點,,約投放 100 套,,面向寫字樓、商圈,、社區(qū),,未來會切入便利店、咖啡廳,、地鐵站等更多人流密集的場景,。關于選址,李雁彬認為,,小黃筒針對的是 C 端散件業(yè)務,,因此布局離不開用戶,。
我的疑問是,目前大多數快遞公司都提供上門收件服務,,寫字樓不定期會有快遞員,,派件的同時收件。C 端用戶的寄件習慣初步養(yǎng)成,,在這一情況下,,小黃筒的業(yè)務會有想象空間嗎?以及,,在要求快件開箱驗視,、實名寄付的政策之下,如何保證自助寄件的合規(guī)性,?
傾向上門收件服務的用戶不是小黃筒的目標用戶,。小黃筒提供的是自助寄件業(yè)務,當用戶馬上要出門,,沒有過多等待時間的時候,,可以在社區(qū)或者樓下的小黃筒順便寄件。此外,,小黃筒是 24 小時工作的,用戶可以隨時完成寄件,,不受時間限制,。
用戶在線上下單寄件,付款方式接入的是支付寶和微信,,均已完成實名認證,,手機號目前也是實名制;而自助寄件業(yè)務將開箱驗視環(huán)節(jié)進行了后置,,快遞員拿到快件后會對快件進行檢查,,對不合規(guī)的快件進行退貨處理。
目前速遞易在快遞柜市場的份額約占 40%,,但36氪曾報道過,,速遞易業(yè)務已經連續(xù)三年虧損。從“最后一百米”到“最先一百米”,,速遞易無疑是想謀求盈利新出路,。
末端派件業(yè)務盈利空間小,收入主要來源于廣告,、收派件分成和超時收費,。在小黃筒業(yè)務上,速遞易的設想是,,快遞行業(yè)寄件業(yè)務是核心,,存在很大利潤空間,,除向用戶收取寄件費,賺取費用差額外,,還能向快遞員端收取平臺使用費,。
短期來看,速遞易又開始了另一門“重資產”生意,,雖然成本不及快遞柜,,但在布局量上需要是快遞柜的三倍,方能形成寄件端的規(guī)模效應,。速遞易母公司三泰控股在年報中提到,,計劃今年在保持速遞易 5.5 萬個網點,5.6 萬套設備保有量的基礎上,,新增 1-3 萬套寄件邊柜,,鋪設 3-10 萬套小黃筒。不過,,寄件端利潤空間大是事實,,速遞易此時反向切入,不失為一種有意義的嘗試,。
相關新聞:
0條評論
網友評論